1月11日,辽宁省林业厅厅长曹元在辽宁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辽宁省2009年秋季启动的《全省大规模造林绿化规划》建设工程,历经4年的艰苦奋战,到2012年底已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干四年、绿化辽宁”的奋斗目标如期实现。”
经检查核实,工程实际完成合格面积1724.5万亩,是规划任务的101.3%。其中,人工造林1430.5万亩,是规划任务的101.6%;封山育林205万亩,是规划任务的100%;飞播造林89万亩,是规划任务的100%。到2012年末,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40.23%,林木绿化率达45.86%。
辽宁省林业厅依据各市自查上报结果,应用国内最新林业调查技术,执行国家级质量评定标准,以抽取15%左右的样本量,组织对工程完成情况进行了省级检查验收和初步评定。依据省级检查验收结果,全省大规模造林绿化工程人工造林平均成活率达88.4%,超过了国家规定的85%以上的合格标准;封山育林地块全部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平均每亩有苗(幼树)81株,并设置封育标志牌1.5万多块,实施围栏封育3150延长公里;飞播造林宜播面积内,平均每亩有效苗122株,有苗频度为53%,超过了国家规定的优级标准。经综合分析,初步认定:全省大规模造林绿化工程已超额完成了1702万亩的规划建设任务,多项检查指标达到或超过了国家优级质量标准。
4年来,全省呈现出植被面积、湿地面积增加与沙化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的“两增一减”良好态势。
据气象卫星监测,辽宁省近年来植被覆盖度增加1万平方公里(1500万亩),与全省林木绿化率增长情况基本一致;全省第四次沙化荒漠化监测及第二次湿地调查结果表明,全省沙化土地呈下降趋势,荒漠化土地以每年35万亩的速度递减;全省湿地面积由2000年的1829.4万亩增加到2088.3万亩,增长11.4%。
依据中国林科院环保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中心对辽宁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监测评估结果,目前,辽宁省森林每年可调节水量207亿立方米、固土24210万吨、积累有机质1460万吨、固碳1807万吨、释放氧气4200万吨、提供负离子35.86×1019个、滞尘1亿吨。全省森林生态效益总体价值已达4052亿元,比2009年增加1132亿元,增长38.8%。全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951亿元。
在工程实施中,全省围绕兴林富民,依托林权制度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经济林及生态经济兼用树种,经济效益已开始显现。4年间,全省新建或改造苹果、梨、板栗、刺龙芽、榛子、大枣、大扁杏等生态经济林590万亩,发展林下参等林地经济项目近100万亩,可年产果品125万吨,年收入93亿元。全部进入盛果期后,每年果品产量可达350万吨、收入456亿元。
工程建设实行坡、路、沟、渠、屯统一规划,一沟一坡整流域集中连片治理,乔灌草科学配置,城郊绿化、通道绿化等推行栽植大树,并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高品位成林,形成园林化、景观化、森林化、林荫化,绿化规模大、效果好,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条件,也为招商引资提升了环境优势。同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经济林及深加工产业,促进了城乡就业的良性循环。近4年各市县引进龙头企业461家、投资48.5亿元,带动农户72万户,吸纳就业150.5万人,有效缓解了社会压力。
在工程建设中,省、市、县、乡层层强化措施,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攻坚克难,在取得建设成效的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经验。